年会组织形式、分会场设置及征文范围
1.组织形式:大会特邀报告、分会场交流、专题交流、墙报交流、主题沙龙、首届气象科普嘉年华、2025年全国气象高校师生交流洽谈会、展览展示、媒体专访等。
2.分会场设置
根据各专业(工作)委员会及相关单位提出的申请,本届年会设置以下分会场
S1 大气成分与碳中和,以及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相互作用
征文范围:关注自然气候系统与人类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研讨如何走出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我国碳中和路径涉及气候系统-能源-产业-政策-经济相互作用研究;关注大气成分观测,及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的相互作用机制,和化学天气数值预报研究等。
主 席:张小曳、车慧正、王志立
承办单位:大气成分与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大气环境与污染气象专业委会、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大气成分与环境气象研究所(碳中和监测与评估中心)。
S2 大气环境与污染气象
征文范围:大气污染的形成机制;大气环境监测技术与方法(包括监测技术创新、数据质量控制与分析、多平台立体监测网络构建);大气污染与大气多尺度过程相互作用;大气污染的传输与扩散;大气污染的健康与生态效应。
主 席:李婷婷、车慧正、薛丽坤
承办单位:大气环境与污染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大气成分与碳中和学科专业委员会、灾害天气科学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
S3 新时代大气科学名词研究与创新(不征文)
主 席:黄红丽
承办单位:大气科学名词审定专业委员会、气象出版社
S4 大气探测
征文范围:聚焦气象探测新技术、新方法,促进量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气象探测领域的融合应用;分享气象探测仪器新成果,探讨气象探测装备国产化、智能化升级路径,助力新质生产力在气象探测领域的发展;深入研讨大气物理学科前沿理论成果及其与探测交叉融合研究方向,为气象探测技术创新提供坚实理论支撑;聚焦气象雷达技术新突破与应用拓展,提升气象监测预警能力;推动临近空间气象探测技术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深化多方协同推动气象探测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
主 席:张 鹏、何建新、赵传锋、李 柏
承办单位:大气探测与仪器专业委员会、雷达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大气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气象水文海洋仪器分会、“临近空间环境特性及效应”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智能气象观测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雷达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气象科技》期刊。
S5 气候变化背景下多尺度大气物理过程与机理
征文范围:大气物理学是大气科学的重要分支,也是支撑各种天气、气候以及环境事件发生的理论基础。本次会议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多尺度大气物理过程与机理"为核心主题,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云雾物理学、气溶胶光学、大气辐射学、大气边界层物理、中高层大气物理、大气电学等经典分支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交流,并对气候变化背景下各个方向的前沿问题和未来挑战进行梳理。特别是,会议也将聚焦新型观测技术和人工智能等对传统大气物理学可能产生的理论突破,深挖光伏能源预报、云水资源开发、低空经济等国家需求背后的大气物理科学问题,从而推动大气物理学研究与新技术和国家需求的深度融合。
主 席:赵传峰、胡斯勒图、汪名怀、夏祥鳌、李积明、
王建栋
承办单位:大气物理学专业委员会
S6 致灾性天气的物理探究、城市气象和人工影响
征文范围: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呈频发强发态势、严重影响经济发展和生命财产安全。本议题拟联合大气物理、人工影响天气、城市气象三大专委会,邀请国内相关领域知名专家,就天气事件背后的物理机制及人工影响技术进行探讨交流。大气物理通过研究云降水物理过程、辐射传输等基础机制,揭示能量循环与物质交换的本质规律;而人工影响技术需以前述内容为基石,设计可干预的物理路径措施。本议题中三个学科方向的联合不仅能打破学科间的研究壁垒,更能实现大气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的交叉融合,从而服务于我国防灾减灾。
主 席:赵传峰、陈宝君、苗世光
承办单位:大气物理学专业委员会、人工影响天气专业委员会、城市气象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检验技术重点创新团队
S7 极地-中低纬度相互作用及其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征文范围:本会场聚焦极地与中低纬度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天气气候和社会的影响,内容拟涵盖观测研究、机制分析、数值模拟、预报预测和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并覆盖海、冰、气等多个圈层。
主 席:王 林、丁明虎、吴志伟、梁 萍、聂 羽
承办单位:动力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冰冻圈与极地气象专业委员会、副热带气象专业委员会
S8 干旱气候变化及应对
征文范围:干旱监测与预警技术,探讨遥感、地面观测、大数据分析等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在干旱监测中的应用,以及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干旱预警模型构建。干旱机理与预测,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干旱发生的物理机制,结合气候模式改进干旱预测精度,探索极端干旱事件的形成规律。干旱影响与风险评估,评估干旱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的影响,构建干旱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提出适应性管理策略。跨学科合作与应用转化,强调干旱研究的跨学科协作,推动研究成果在防灾减灾、政策制定及公众教育中的实际应用。
主 席:岳 平、封国林、杨晓光、张丽霞、张 杰
承办单位:干旱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
S9 青藏高原大气科学研究
征文范围:青藏高原天气气候研究,青藏高原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青藏高原数值预报技术及其应用,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关键技术与观测资料分析应用,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的观测、机理和预测技术,青藏高原大气多尺度过程与多圈层相互作用。
主 席:蒋兴文、陈权亮、马伟强
承办单位:高原气象学专业委员会、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S10 航空气象关键技术与业务应用
征文范围:航空与航天重要天气预警预报与服务技术;新型探测装备在航空与航天气象领域的应用;人工智能在航空气象中的应用创新;低空气象服务前沿技术;航天气象业务保障;空间天气及对航空航天运行影响等。
主 席:张中锋、李耀辉、杨 政
承办单位:航空与航天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中国商飞气象研究中心
S11 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
征文范围:围绕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及“双碳”战略需求,聚焦气象科技在农业防灾减灾、资源高效利用及生态保护中的支撑作用,围绕四大方向展开研讨,结合前沿技术与实践案例,探索气象服务农业与生态的新路径:(1)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灾害预警与风险管理,探讨精细化预报、服务技术及提高农业和生态系统的气候韧性的策略与方法;(2)农业气象和生态气象服务创新,探讨卫星遥感与监测、气候-生态耦合模型开发与应用等;(3)智慧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技术集成,探讨大数据与AI应用、物联网与智慧农业技术集成研究等;(4)双碳目标下的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科技创新,探讨碳源汇监测与生态系统固碳技术、清洁能源开发与气象资源优化、气候韧性农业与碳中和路径、政策工具与标准化建设等。
主 席:冯兆忠、周广胜、陈力强
承办单位:农业气象与生态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农业与生态气象江苏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农业气象重点创新团队(周广胜)、沈阳农业与生态气象研究院、辽宁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
S12 极端气候事件新特征机理及预测新技术
征文范围:气候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呈现出更为频繁的极端性、转折性、骤发性及复合型等新特征,严重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美好生活。本分会场由四个专委会联合开展,学术年会将围绕“我国极端气候事件新特征机理及预测新技术”开展针对性学术交流,议题包括:全球变暖和低碳发展背景下我国极端气候事件新特征新规律;重大气候事件多因子多时间尺度协同影响机理;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次季节重大天气过程和气候事件的新预测技术研发;气候信息在资源、行业等领域的应用和服务等。亮点是通过一系列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的展示助力极端气候事件的精密监测、精准预报和精细服务,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主 席:梁 萍、陆 波、高 辉、范 可、朱志伟
承办单位: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与气候学与气候资源专业委员会、副热带气象专业委员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气候学与气候资源专业委员会、统计气象学与气候预测专业委员会
S13 人工智能助力气象高质量发展
征文范围:AI在智能预报模型、数据分析和跨领域融合等方面的核心技术研发;AI在业务融合与创新方面的应用,如大模型与智能观测系统的建设、成果业务转化等;AI的基础设施发展,主要是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和算力支撑体系的建设;AI在公共服务、生态治理和政策规划、生产力布局等方面的应用与赋能。
主 席:黄小猛、张小玲
承办单位:气象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国家气象中心
S14 竺可桢诞辰135周年纪念暨竺可桢学术思想研讨会(不征文)
主 席:郭志武、陈正洪
承办单位:气象史志专业委员会、气象出版社
S15 水文气象:水文气象模式与中小流域灾害临灾预警
征文范围:流域暴雨洪涝灾害往往具有降雨量大、范围广、极端性强、持续时间长、灾损重等特点,是给人民群众带来生命财产损失最常见和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特别是在中小流域,严重威胁人民生活、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水文气象模式技术是提升降水诱发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与地质灾害、城市暴雨积涝等定量化预报与灾害风险预警能力,特别是临灾预警能力的重要技术之一,也是气象、水文、自然资源、应急管理等交叉学科的研究热点。
主 席:张恒德、张 珂、包红军、袁慧玲、鲍振鑫
承办单位:水文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中国气象局水文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流域水文气象预报创新团队、南京大学、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S16 灾害天气监测、分析与预报
征文范围:暴雨/暴雪、台风、强对流、雾霾等典型灾害天气形成机制分析;极端强降水、强对流天气的观测事实、成因分析以及预报方法研究;台风残涡诱发的强降水结构特征和形成机理分析;灾害天气预报失败案例分析(预报过程回顾和预报失败原因分析);数值预报、人工智能等在灾害天气预报中的应用研究。
主 席:郑永光
承办单位:天气学专业委员会、国家气象中心
S17 东亚气候系统的变异机理及预测
征文范围:东亚气候系统多时间尺度演变规律、过程、变异机理;东亚气候系统、东亚气候灾害多时间尺度的预测理论、方法及业务预测应用研究等。
主 席:范 可、任宏利、郑 飞、尹志聪
承办单位:统计气象学与气候预测专业委员会、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S18 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下一代卫星新探测与应用技术
征文范围:“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下一代卫星新探测与应用技术”分会场,拟围绕下一代风云气象卫星的新载荷需求论证、探测原理方法、数据处理技术、反演产品算法、多领域应用技术,以及卫星气象与空间天气与AI等先进技术结合、高低轨和大小卫星协同等方面,设置征稿主题。
主 席:戴 铁、宗位国、周 军
承办单位:卫星气象学专业委员会、空间天气专业委员会、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S19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
征文范围:气候变化与重大疫情的关系;天气、气候变化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中医气候养生;气象医养与健康养老;生态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气象医学理论与方法;健康气象预报方法与技术;气候康养及其产业发展;气象医学服务未来发展思考等。
主 席:马玉霞、王式功
承办单位:医学气象学专业委员会、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S21 “气象+行业”关键技术和平台研发
征文范围:面向电力、交通、新能源等行业需求的精准预报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在“气象+行业”应用中的创新;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的融合分析技术;行业气象大模型的研发技术;行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建设与共享机制;智慧气象服务平台研发与优化;气象数据与行业数据的融合分析技术;能源、交通、农业、金融等行业气象服务典型案例。
主 席:曾明剑、吕伟涛
承办单位:江苏省气象服务中心、江苏省气象台、江苏省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学会交通气象专业委员会、南京气象科技创新研究院
S22 第7届研究生年会
征文范围:强对流天气系统及其致灾机制:强对流系统(超级单体、龙卷、飑线等)与典型灾害性天气(强降水、大风、冰雹、雷电等)的气候统计,强对流系统的触发、组织化及其致灾机制,强对流系统中的微物理过程及参数化,雷暴活动的时空演变特征、雷电物理与机制等;大气探测与遥感:气象观测新原理和新方法,大气探测与遥感新技术,大气探测在强对流灾害天气预警中的应用等;气候变化下的大尺度环流异常与极端天气:大尺度环流变异的机制与驱动因素,气候变化对环流系统的影响,环流变异与极端天气事件的关联,极端天气的环流特征与动力溯源等。
主 席:陈初锐、许伟群、曹云飞
承办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S23首届气象科普嘉年华暨第9届气象科普沙龙(不征文)
交流内容:邀请国内科普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就科普资源开发与创新应用、科普活动策划与实施、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体系构建、气象科普场馆建设以及公众气象科学传播等开展主题报告、经验分享和交流,共同探讨气象科普工作未来发展方向与创新路径,推动构建多元化、高质量的气象科普体系。
主 席:姜大膀、陈云峰
承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科学普及与传播工作委员会、相关省学会
S24 气溶胶-云-降水探测与作用机理青年沙龙(不征文)
交流内容:气溶胶-云-降水前沿探测技术、多源数据融合、多尺度数值模拟、关键机理突破等主题开展交流讨论,共同探讨气溶胶-云-降水探测与作用机理研究工作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针对青年成长路径和人才培养等开展交流,通过资深专家经验分享,促进学科交叉创新与青年科研能力进阶发展。
邀请嘉宾:国内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卫星气象等领域知名专家学者
主 席:刘 超
承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秘书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
S25 云和降水特性的卫星遥感探测
征文范围:本分会场聚焦云和降雨特性参数的卫星遥感探测前沿,征集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方法优化的研究成果。主题包括但不限于:1)云与降雨物理参数(如粒子相态、尺寸、垂直结构、降水强度、潜热、垂直上升速度等)的遥感反演理论与模型;2)多源卫星传感器(可见光、红外、微波、激光雷达)协同探测技术与算法;3)遥感产品验证技术(地面观测、模式模拟、多源数据交叉验证);4)云降水遥感数据在气候模式、水文循环及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主 席:胡斯勒图、李 锐、李 俊
承办单位:卫星气象学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与数字地球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S26 首届气象文旅与康养服务业务与应用技术交流会
征文范围:聚焦旅游气象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新利用,气象景观的机理研究与监测预报,文旅气象指数技术与应用,气候康养气象观测新技术、资源评价及服务技术,“气象+非遗”“气象+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旅游气象灾害风险识别与风险预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文旅康养气象服务中的应用创新,文旅康养气象服务平台建设,气象赋能乡村振兴与美丽乡村,政策与产业发展等。
主 席:赵 帆、王秀荣、张泰源
承办单位:中国公共气象服务中心 华风气象传媒集团
S27 第十届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学术研讨会
征文范围: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联合基金项目成果、沿海城市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预警技术、海洋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及影响研究、人工智能、卫星数据在海洋预报服务中的应用、港口突发性大风、海雾的精细化预报技术、北上台风预报技术研究、海洋气象多源资料融合技术、海洋气象数值模式释用方法及评估、海洋智能网格预报方法研究、北极航道预报服务相关技术研究、海洋气象专业服务技术及典型案例分析。
主 席:赵玉洁、盛春岩、孙玫玲
承办单位:天津市气象学会、环渤海区域海洋气象科技咨询专家委员会、天津市海洋气象重点实验室
论文征集与出版
1.请按照本次年会的主题与各分会场征文范围向年会提交论文摘要。应征论文内容应是2023年及以后完成的科研成果。
2.每位作者的应征论文摘要在同一个分会场不超过1篇,最多在3个分会场投稿(注:请勿同一篇文章投多个会场)。应征论文需提交详细摘要(1000字左右),所投稿件应符合第3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征稿简则(见附件)的要求。如与相关要求不符,主办单位有权删改。
4.应征论文摘要一律通过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网站(nh.cms1924.org)提交,年会网站开放时间为2025年5月26日,征文截止日期为2025年7月31日。
5.所有应征论文摘要分别由各分会场主席组织审定,审定结果将在正式通知中公布,也可在年会网站上查询。
6.年会配以优盘收录论文详细摘要,不再编印论文摘要集。
7.被接收的详细摘要将被中国知网收录,不要求收录知网的,请在会议网站投稿时选择“不收录知网”选项。